(中國奉節網記者 何燕)
對于一座城市而言,文化是歷史的烙印,是城市發展的精髓和靈魂,而豐富的文化資源更是旅游發展的首要元素。“十二五”期間,奉節以“文化強縣、旅游富縣”為切入點,圍繞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大力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基本實現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詩城”奉節馳名中外
李白的千古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讓“詩城”奉節馳名中外,而這位“詩仙”也成為了奉節的“形象代言人”。
此外,杜甫、陳子昂、王維、劉禹錫、白居易、蘇東坡、陸游等都曾先后來到奉節,并留下傳世名篇。尤其是杜甫,在夔州寓居兩年半,留下了430首詩,數量多、題材廣,達到了杜詩的巔峰。
近年來,我縣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將文化建設納入城市整體規劃,著力打造詩歌創作基地、博物館教育基地,并通過文娛活動、廣播、詩社等多種形式,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加快詩歌文化傳播。
“每一場晚會我都會去看,奉節的演員講述著奉節的故事,不僅形式多樣,更展現了奉節的變化,讓我感觸很深。”為傳承和展示奉節深厚的歷史文化,深度發掘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自2013年我縣啟動“詩城之夜”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共舉辦了20場文化晚會。
五年來,全縣文藝創作更加繁榮,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創作各類文藝作品上千余件,《夔州詩全集》正式出版發行,完成了《白帝城歷代碑刻選》《奉節文化大觀》等文化系列叢書。制作了《夢在彩云間》《夔門的月亮》《三峽纖夫謠》等音樂電視,創作了《來我們奉節耍嘛》《八陣圖》《早發白帝城》等20首旅游歌曲并結集出版,每年送文化送戲下鄉200多場,放映電影7000多場,舉辦書法、美術、攝影等各類文化展覽100多場次。
與此同時,全縣文化工程重點項目投資完成30億元,新建博物館、圖書館,改建文化館,完成了白帝城古建筑群修繕、陳列布展、安防、消防、防雷等保護工程,完成夔州古城文化產業園林主體工程建設。
“夔州文化內涵豐富,其特質是詩城文化。” 縣文化委相關負責人說,它不僅有詩歌文化、軍事文化,還包括柑橘文化、移民文化、廉政文化、三國文化、碼頭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而這些也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貝。
旅游發展駛入“快車道”
素有“詩城”美譽的奉節縣,地處長江三峽“金三角”地區,不僅文化底蘊深厚,而且旅游資源豐富。
一提到美景,興隆鎮天坑地縫景區不得不叫人稱贊。興隆鎮作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景區內擁有著小寨天坑、天井峽地縫、茅草壩、龍橋河等70余個景點。森林覆蓋率達到80%,每立方厘米的負氧離子達1300個,夏季平均氣溫在25度以下,空氣濕度60%,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同時,留存著濃郁川東民居風格的百年興隆老街,還承襲了土家族傳統山歌、竹枝歌舞和擺手舞等民族習俗。
為推進旅游產業發展,2011年,縣委、縣政府決定在興隆鎮建設旅游新城,努力將興隆打造成為特色鮮明、風情獨具的“國際旅游風情名鎮”。2012年4月,旅游新城正式拉開建設大幕,打造核心區、玉盤池、旅游環線三大亮點,全面推進景觀大道、繞城路、石乳河景觀橋、核心區商業街等20個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目前,已完成10.8平方公里總體規劃和5.71平方公里控制性詳細規劃,建設投資已累計近20億元,累計實施項目25個,核心區和旅游環線上的項目已啟動建設。
2014年2月,我縣出臺了《加快旅游發展的決定》,把旅游業上升為第一戰略支柱產業。隨后,編制出臺《奉節縣旅游產業發展總規劃》,努力構建以白帝城·瞿塘峽旅游區和天坑地縫旅游區為“兩核”,長江兩岸自然人文景區景點為“兩翼”,西部新城、興隆旅游新城、寶塔坪為特色旅游服務“三基地”的“雙核、兩翼、三基地”的發展格局。
“近日,我縣白帝城景區、天坑地縫景區、瞿塘峽景區三大景區成功入選 ‘新三峽30佳旅游新景觀’”。縣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這三大景區也將融入大型高清紀錄片及3D記錄電影《新三峽》中,通過三維技術立體展現奉節夔門雄甲天下的壯景。
“十二五”期間,高爐淌露營基地已實現對外開放;四星級酒店鑫鼎酒店投入運營;啟動白帝城·瞿塘峽旅游深度規劃編制工作;瞿塘峽景區步游道、棧道正緊鑼密鼓地籌建;寶塔坪夔州古鎮商業步行街建設初見成效;開通了奉—宜—奉長江游輪、直升機、熱氣球及自駕游奉節、畫舫游三峽等活動;啟動首屆天坑地縫國家喀斯特公園歡樂季,出臺了《奉節縣旅游目的地建設獎勵辦法》及《奉節縣旅游宣傳營銷獎勵辦法》等。
五年來,全縣累計投資旅游重大項目總額達50.36億元。累計接待游客3641.9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2.91億元。2015年1至11月,全縣接待旅游人數967.92萬人次,同比增長20.15%;本年累計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60807.69萬元,同比增長24.42%。
文化+旅游 譜寫發展新篇章
文化促進旅游,旅游傳承文化。五年來,奉節注重挖掘文化資源,將夔州文化與旅游有機結合起來,走出自已的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道路。
白帝城·瞿塘峽旅游區風光旖旎,旅游資源極為豐富,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有長江三峽——國際知名的黃金旅游線,夔門、瞿塘峽、桃子山、白帝廟、夔門古象館、瞿塘峽棧道等,為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積淀了要素。
據夔門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2012年,白帝城風景區吹響了旅游項目建設“集結號”,在加快旅游項目建設的同時,把歷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精品工程之中,在改造詩城東路特色旅游一條街上,投入近5萬元,統一制定了100塊詩匾,懸掛在沿街房屋外椽木柱上,頗具古樸素雅的文化內涵。
“周末到白帝城不僅可以賞美景、品文化,還可以圍著篝火唱歌跳舞。”家住夔門街道的張先生說,2013年4月末,“玩轉寶塔坪”文化旅游活動啟動,篝火晚會、山歌對唱、放“孔明燈”、體驗滾鐵環等活動吸引了大量縣城及周邊區縣市民的參與,實現了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人氣、商氣、財氣更是大幅提升,越來越多的游客都來這里體驗民俗文化風情。
奉節是一個多民族雜散居縣,共有土家、回、藏、苗、滿、水、布依、仡佬等23個少數民族1.5萬余人,民族風情濃厚,尤其是土家風情。
2013年8月,奉節第一屆土家女兒會在云霧鄉拉開序幕,來自各地的游客圍在篝火旁,跳擺手舞、喝甩碗酒、對民歌,利用濃厚民族特色的民俗民風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目前,土家女兒會已在我縣成功舉辦三屆,土家風情也在全縣范圍掀起熱潮,并實現完美融合。
近年來,“詩城之夜”、天坑地縫消夏音樂季、鄉鎮文藝調演、臍橙節、攝影節、全國汽車拉力賽、中國自行車聯賽等文化活動,在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的大幅提升的同時,大大提升了奉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今年七月,“夔州文化復興工程”方案出爐,杜甫草堂成為其中一大重點,將杜甫融入到奉節的三國文化與詩文化中,形成一條旅游線路,充分調動和激發縣內外游客來奉節旅游的積極性,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不斷提高綜合效益。今年8月,我縣召開“夔州文化復興工程”工作會,拉開了復興夔州文化,更好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優秀文化遺產,努力打造文化大縣,并邀請重慶社科院等機構的專家,對奉節的詩歌文化、山水文化等進行挖掘。
為將“夔州文化”更多地注入旅游產業發展中,我縣規劃從長江大橋南橋頭到興隆鎮建設詩林文化大道,沿線崖壁、邊坡、公路用地等,鐫刻歷代描寫三峽、九盤河、旱夔門、天坑、地縫的詩詞、對聯等作品;從高速公路夔門出口至白帝城景區,以景觀巨石、三國人物雕塑、三國經典故事等為媒介,建設三國文化大道;從縣城到竹園鎮,以奉節抗戰時期的防務、解放戰爭時期川東游擊隊、彭詠梧烈士等為主題,打造紅色愛國主義教育文化大道,形成黃金旅游文化景觀大道。
奉節扼荊楚上游,集納了奇險俊秀:瞿塘幽深夔門峙,白帝勝名中外馳,天坑地縫曠世奇,龍橋暗河無能及。奉節歷史文化悠久,鑄就了城市之魂:公孫述躍馬白帝,劉備悲淚孤命,李杜詩篇傳千古,夢得開創竹枝詞,婦孺唱詩揚袂舞,由此得名詩城譽。奉節歷來是一片文化旅游的沃土,文化底蘊源遠流長、文化之根博大精深,千百年來薪火相傳、弦歌不絕。“十三五”即將開局,文化奉節勢必傳承歷史、守正出新,全面掀起文化強縣、旅游富縣高潮,放出更加絢麗奪目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