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廟產興學”風潮,對定慧寺形成了巨大沖擊,作為宗教場所的定慧寺,從此一蹶不振,香火漸熄。
然而,隨著抗戰爆發,國民政府西遷,眾多工商企業隨之遷入內地,長壽成為重要工業基地,定慧寺隨之別開生面,扮演了長壽水電開發運籌指揮中心、中國民族水電工業發祥地和中國水電專家搖籃的特殊角色,鑄就了定慧寺的水電時代。
水電工業歷史地標
追溯長壽水電工業的輝煌,定慧寺功不可沒。
放眼中國水電工業的歷史,定慧寺堪稱地標。
長壽水電工業的實質性發展,是從1935年開始的。當年春季,著名水電專家黃育賢首次率員來到長壽,勘測龍溪河、桃花溪、大洪河水力資源,標志著國民政府開始著手開發長壽水電工業。
從1935年黃育賢奉命考察長壽水力資源,到1956年7月長壽發電廠總部搬遷到鄰封上硐,定慧寺是長壽水電開發的辦公場所,很多重大事件的決策運作都發生在定慧寺。
1937年1月,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龍溪河測量處進駐定慧寺,開始勘測地形、水文和規劃。7月,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成立龍溪河水力發電工程籌備處。
1938年6月,正式成立龍溪河水力發電工程處。9月,著手改建桃花溪電站。12月,羊角堡煤氣發電所興建。
1941年1月正式成立龍溪河水力發電工程處長壽分廠。
1944年9月,薩凡奇來到長壽,由黃育賢、張光斗等陪同冒險考察長江三峽,返回后,于當年11月完成《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
1945年7月,國民政府提出將在全國實行電氣化,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在長壽定慧寺設立全國水力發電工程總處,作為全國水電工業的領導機構,負責全國水電開發包括三峽工程的統籌領導。
1946年1月,龍溪河水力發電工程處長壽分廠,改為龍溪河電廠。
1947年7月1日,龍溪河電廠更名長壽電廠。
1948年底,建成四角碑配電所。
1949年12月,長壽解放,長壽電廠由國家接管。
1950年1月,成立長壽水電工程修復委員會,組織對桃花溪、下硐電站的搶修。3月,長壽電廠更名五0五廠,直屬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
1954年1月,復建的上硐電站開始發電。8月1日獅子灘電站全面動工。
1955年8月31日,五0五廠更名為長壽發電廠。
1956年5月,決定對回龍寨電站重新設計。7月,因獅子灘電站發電在即,長壽發電廠總部從定慧寺遷到鄰封上硐。
由此可見,1956年7月之前,大約20年時間,定慧寺不僅始終是長壽水電工業的運籌指揮中心,而且也是三峽工程的規劃協調中心,曾經一度還是國民政府的水電工業總部,可以說是中國水電工業發展的歷史見證。
如果說,長壽是中國水電工業的發祥地,那么,定慧寺就是長壽水電工業的發祥地。定慧寺,中國水電工業永遠的里程碑,堪稱中國水電工業的歷史地標。
改建桃花溪電站
1938年9月,位于定慧寺的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龍溪河水力發電工程處正式成立不久,就開始實施了第一個重大項目:改建桃花溪電站。
1958年3月5日,周恩來總理視察獅子灘水電站時,特別問起“桃花溪電站還在不在。”也許,用今天的眼光看,桃花溪電站發電量太小,沒有什么出奇之處。然而,翻開中國水電史,桃花溪電站卻是長壽水電的鼻祖,也是重慶最早的水力發電站。
《長壽縣經委直屬企業志》(1935—1985)有這樣一段記載:
民國初年,陳廷杰巡察四川,擬借頭硐水力發電。嗣后,派周德鴻、駱敬瞻等人來長壽勘測,并租佃農民土地建筑房舍。鑒于集資困難,未能如愿。
盡管,這次探索因為資金而擱淺,但對20年后桃花溪電站的興建,無疑具有直接影響。
王紹吉(公元1897—1961年),長壽江南街道扇沱場人。15歲拜師學藝,學成出師后,與其弟王紹祥在桃花街合伙經營信義布廠。家居桃花溪畔的王紹吉,對桃花溪水電資源情有獨鐘,決心興辦水電廠。經過考察,廠址最終選擇在二硐巖下。1936年,機器運回,由于資金緊缺而被迫停工。一籌莫展之際,王紹吉央求岳父周靜潭輾轉找到了原籍長壽的天津大中銀行董事長孫仲山,由孫仲山入股5000大洋,安裝工程得以順利進行。
1937年冬天,長壽第一座水電廠終于建成,裝機容量42千瓦,命名恒星電廠,王紹吉任廠長,并開始向城內和河街送電,縣城始有電燈千余盞,從此揭開了長壽城內有電燈的歷史。當時,長壽名士鐘文鼎特地賦詩贊揚:“桃源三洞訪神仙,大放光明別有天。不夜城開新世界,應同皓月斗嬋娟。”
當時,沿海工業大量內遷,長壽開始成為工業基地,用電需求猛漲,于是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于1938年9月接管了恒星電廠,交由龍溪河水力發電工程籌備處加以改建擴建,以供急需。
隨后,剛從美國留學回來的水電專家張光斗在恒星電廠基礎上,進行勘測、設計,重建桃花溪三洞溝發電站。電站裝機三臺,總容量876kW。1941年3月安裝完畢,同年8月,重新建成的桃花溪三洞溝發電站正式送電。這是著名水電專家張光斗設計的第一座水力發電站,亦是中國政府投資修建的第一座水力發電站。
龍溪河早期開發
新中國成立之前,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對龍溪河流域進行了長達15年的水電開發,此即龍溪河的前期開發。
龍溪河的前期開發,以著名水電專家黃育賢赴長壽實地考察為起點。1935年冬,經過實地考察,黃育賢提出了開發龍溪河、建設水電站的建議。黃育賢等人的建議,很快獲得了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的核準。
1937年1月,黃育賢再次奉命率領測量隊來龍溪河詳測地形,研究水文,并由中央地質調查所熊永先負責地質調查,以資精密規劃。同年6月,勘測工作完畢。根據勘測情況,黃育賢提出了于龍溪河下游的獅子灘建立龍頭水庫,在獅子灘、上清淵洞(上洞)、回龍寨、下清淵洞(下洞)建立水電站的四級開發方案。當年7月,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成立了龍溪河水力發電工程籌備處,黃育賢為主任。
1938年6月,正式成立龍溪河水力發電工程處,黃育賢任處長,張光斗任設計工程師,吳震寰任工程師兼工務長,開始鉆探、測繪,并做具體規劃和工程設計。
龍溪河四級水電開發工程相當浩大,于是聘請美國古柏工程公司技術人員擔任顧問工程師。
在進行四級電站規劃設計的同時,黃育賢開始組織建設公路、碼頭、宿舍等。為解決電站施工用電問題,遂在長江邊的羊角堡建立煤氣發電所,于1940年12月開始發電。1941年8月桃花溪電站發電后,改由桃花溪電站供應施工用電。
獅子灘電站,是龍溪河水電梯級開發的第一級,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級。從1938年6月起,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完成了地質鉆探、地形測量、方案設計、圖樣繪制等工作。由于獅子灘電站工程浩大,各種條件均不具備,遲遲不敢正式開工。于是改變四級開發的方案,重點實施下清淵硐和回龍寨兩個電站。
下清淵硐(下硐)電站,于1939年10月開工興建。機組于1944年1月安裝完畢,投入運行。這是我國第一次自行設計、制造的當時容量最大的水力發電機組,且被實踐證明設計制造十分優良。
回龍寨電站,于1940年8月開始興建。施工之初,著手修建攔河壩和引水道,到1941年底,因經費不濟而停工,1944年完全停建,僅完成攔河壩80%,引水明渠60%,隧洞20%,平水井基本挖完。
上清淵洞電站于1946年4月開工實施,到1949年5月因工程經費來源斷絕而停工。這時攔河壩已基本完成,半地下式廠房也基本開挖完畢,僅完成土木工程的75%。這是一個裝機僅一萬多千瓦的水電站,但在當時,卻是我國自行建設的最大一個水電站。
獅子灘大會戰
龍溪河上獅子灘,四級階梯一水源。
利用層層修電站,功成恰是躍進年。
這是1963年4月7日,朱德委員長考察長壽湖獅子灘電站后寫下的詩句。
獅子灘電站是龍溪河水力開發的第一個梯級,是龍溪河全流域開發的標志性工程,更是“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在中國水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雖然,獅子灘電站的施工現場在龍溪河上,但整個籌劃指揮中心卻在定慧寺。
1953年,在水力發電建設總局領導下,由北京水電勘測設計院負責對龍溪河梯級電站的開發,進行全面的查勘和研究。1954年上半年,完成了獅子灘電站的初步設計。
1954年初,隨著上硐電站第1臺機組的發電,位于定慧寺的西南水力發電工程處改組為獅子灘水力發電工程局,在燃料工業部(后改為電力工業部)和重慶市委的領導下,全面開展了獅子灘電站的建設。
北京勘測設計院派出了設計代表組,人數最多時達100余人。蘇聯則派出了以萬德尼科夫斯基為代表的援華專家顧問團。
為了加強力量,獅子灘水電工程局局從吉林豐滿水電站調來了筑堤隊和大批器材;從福建古田電站調來了打隧洞的技術干部和工人;重慶市也調來了大批干部和工人。工程局在施工高峰時達1萬余人,其中技術干部400余人。
獅子灘電站于1954年8月1日主體工程開工,分為大壩、溢洪道、隧洞及廠房三個工區,后來隧洞和廠房分開成為四個工區。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施工,大壩已基本建成蓄水,隧洞、調壓井已開挖襯砌完畢,電站第1臺機組于1956年9月下旬開始試運轉,10月1日晚11時正式開始發電,工期提前了二個月。
獅子灘大壩的建設方式在中國水電史上有特殊地位,是我國第一座采用堆石壩壩型的水電站大壩。時有“北有小豐滿,南有獅子灘”之說,可見,獅子灘電站與小豐滿電站,構成了中國水電史上的雙子星座,璀璨奪目,交相輝映。
在獅子灘電站規劃和建設的前后,整個龍溪河流域的梯級開發也在快速推進。
上硐電站于1950年8月復工,1954年1月5日正式并網發電,移交長壽電廠管理。
回龍寨電站于1955年開始著手續建,第一臺機組于1957年11月發電。第二臺機組于1958年底發電。
下洞電站的擴建工程,于1957年8月正式開工,增大了引用流量和電站裝機容量。
1950—1958年間,四川建設的水電站(包括擴建、改建)共14處,裝機29臺,總容量116658kW,其中長壽龍溪河梯級水電站占總裝機容量的91%,其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見。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這些水電工程的運籌、指揮、管理中心,都在定慧寺。
水電專家搖籃
在長達20年的集中建設期間,定慧寺一直是長壽水電工業的領導中樞,因而成了新中國水電專家的搖籃,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批水電建設人才。
縱觀中國水電工業史,對中國民族水電工業產生過重大影響的黃育賢、吳震寰、張光斗、李鶚鼎、覃修典等老一輩水電建設專家,都是從定慧寺走出去的。
黃育賢(公元1902—1990年),江西省崇仁縣航埠鎮袁坊人。以優異成績畢業于清華大學,作為中國最早一批清華大學留美學生赴美國留學。1933年回國,任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專員、專門委員,授少將軍銜。長期擔任龍溪河水力發電工程籌備處、龍溪河水力發電工程處、獅子灘水力發電總廠的主要負責人,還負責當時全國大后方水電工業的領導工作,主持長江三峽水電工程的前期籌備工作。1945年7月,國民政府在長壽定慧寺成立全國水力發電工程總處(全國水電工業最高領導機構),黃育賢出任處長。1947年赴東北主持搶修吉林小豐滿水電站堰堤工程。建國后,黃育賢先后出任中央燃料工業部水電工程局局長、總工程師等重要職務,并任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吳震寰(公元1901—1949年),四川省榮縣人,吳玉章(公元1878—1966年)獨生子。1919年冬,吳震寰入法國格林諾卜電氣專門學校。畢業后,先后在法國、蘇聯任水電工程師。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國,來到龍溪河水電工程處任工程師。全國解放前夕,吳震寰在成都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年僅49歲,留下四個幼小的兒女,轉由父親吳玉章哺養成人。
張光斗(公元1912—2013年),江蘇蘇州常熟市(今屬張家港市鹿苑街道)人。早年留學美國,獲得兩個碩士學位。1937年回國,赴龍溪河水利發電工程處工作,任設計課長兼設計工程師。同年9月,主持重建桃花溪三洞溝發電站。同時,主持上清淵硐和下清淵硐(下硐)電站的設計建設。新中國成立后,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兼任水利電力部水利水電科研院院長。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席團成員。
李鶚鼎(公元1918—2001年),天津人,生于北平。1936年9月李鶚鼎考上清華大學土木系。1940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土木系。1943年6月赴英國倫敦威廉哈諾工程顧問公司進修。1946年6月回國,在龍溪河上清淵硐水電站工程下擔任工程師、工務課長。解放后,任燃料部水力發電建設總局副處長,電力部水力發電勘測設計院副總工程師。1954年初,獅子灘電站的建設全面開展,任四川獅子灘水電工程局總工程師。1995年,獲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覃修典(公元1909—1994年),原籍湖北省蒲圻縣,出生于湖北武昌。1928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1934年獲清華大學公費赴美留學,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土木工程學系水利專業碩士學位。1937年回到祖國,任教于清華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0年,任龍溪河水電工程處工程師和龍溪河上清淵硐水電站公務所主任,主持回龍寨水電站工程的施工。1956年,任電力工業部水電科學研究院院長。曾連續當選第一、第二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擔任第五和第六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除了這些水電專家之外,以定慧寺為中樞的長壽水電工業,還涌現出了一批發商英模群體和全國勞模,培養了大批水電領導干部和工程技術人員,先后向全國電力系統輸送管理和生產技術骨干1150人,還對外培訓生產技術人員800多人。
2015年6月26日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