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湖、獅子灘,都位于龍溪河流域。于是,到長壽湖旅游的人,經常會問起這么一個問題:龍溪河的名稱是怎么來的。
龍溪河原名容溪,全長218公里,發源于梁平縣境內的明月山東麓和鐵鳳山西側。兩源匯合后,流入墊江,與發源于忠縣的沙河合流而名龍溪河,然后流經長壽境內68公里長壽,在河街龍溪河大橋處注入長江。
龍溪河的名字,細心的人會覺得有點奇怪。溪,在漢字里指的是小河溝;河,本義指黃河,后來用作比較大的河流的通稱。按照常理,溪,應該是河的支流;河,應該是溪的主流。
那么,龍溪河到底是一條溪呢,還是一條河呢?如果從特征看,龍溪河顯然是一條河,而不是一條溪。
也許,龍溪河還應該有另外一個名字:龍棲河。
所謂龍棲河,就是恐龍棲息的河流。這個說法,并非沒有依據,而是一個鐵定的事實。
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35億年至6500萬年前的一類爬行動物,能以后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6億年之久。
恐龍滅絕的時間是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地質年代為中生代白堊紀末或新生代第三紀初。恐龍滅絕的原因有很多說法,如隕石碰撞說、氣候變化說、火山爆發說等。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但恐龍的后代——鳥類和鱷魚,卻存活下來,并繁衍至今。
龍溪河曾經是恐龍棲息地的說法,在獅子灘電站修建過程中得到了證實。
1954年8月,獅子灘電站主體工程形式,在修建電站攔河大壩壩基過程中,施工人員在今天獅子灘一個名叫帽子山的地方,意外地挖掘出一條長20余米,距今已有6700余萬年的白堊紀末恐龍化石,考古專家稱之為中華峨眉龍長壽種,簡稱長壽峨眉龍,現陳列于北碚的重慶市自然博物館。
峨嵋龍,是一種蜥蜴腳類恐龍,1939年開始發現,他們的屬名來自于發現地四川省峨嵋山。
峨嵋龍是草食性動物,牙齒粗大,前緣有鋸齒,頸椎很長,脖子顯得特別長。峨嵋龍喜群體生活,主要生活在內陸湖泊的邊緣,以植物為食。
長壽峨眉龍化石的發現,證明早期的龍溪河流域,曾經是一個河湖縱橫,森林密布,灌木叢生,氣候溫暖濕潤的地方,為恐龍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
從峨嵋龍喜歡群居的生活習性看,獅子灘發現恐龍化石不會是一個孤立事件,龍溪河流域曾經有眾多的恐龍棲息繁衍。至今,在龍溪河、長壽湖流域,以龍為名稱的地方比比皆是,如雙龍、龍河、回龍、飛龍等,這正是長壽湖一帶恐龍群居歷史的反映。
原來,長壽湖不光是山青水秀的勝地,魚鮮果美的樂土,還曾經是恐龍棲息的故鄉。
2011年5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