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朱德,擔任著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重要職務,雖然年事已高,公務繁忙,但每年都要抽出時間,深入基層三四個月,開展調查研究。
1963年3月下旬,朱德委員長經秦嶺進入川北,南下成都,取道瀘州、江津,于4月初抵達重慶,稍事停留后,就趕赴長壽考察。
朱德委員長為什么要專程趕到長壽考察呢?不能不說說朱德委員長與長壽的緣分。
1922年10月,朱德出國留學到達德國柏林,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并表示“歸國后即終身為黨服務,作軍事運動”。因參加革命活動,朱德曾兩次遭柏林警察當局逮捕,1925年7月被德國當局宣布驅逐出境。按照黨組織的安排,朱德即將前往蘇聯學習軍事。由于手頭拮據,路費不足,朱德向一個叫傅德輝的友人借了100塊大洋。
傅德輝(1898——1976年),是今天長壽區新市鎮黎家灣人。1919年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1923年赴德國留學。留德期間,為減輕家庭負擔,邊讀書邊到校外兼課和翻譯書籍,并開辦一小豆腐坊,作坊很快成為中國留德學生研究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中心和共產黨人的秘密聯絡點。
在從事革命工作中,與朱德(時名朱玉階)交誼甚篤,經常幫助他翻譯革命書籍,解決經濟上的困難。當朱德前往莫斯科學習缺乏路費時,傅德輝立即慷慨解囊。學成歸國的傅德輝,秉持實業報國的理念,曾經建造了四川第一座水泥廠。
1950年冬,農村實行減租退鉀,工作組在傅德輝家里查抄出了署名朱玉階的100塊大洋借據。工作組認為抓住了傅德輝重利盤剝的一項物證,趕緊查問傅德輝:“這個朱玉階是什么人?” “就是北京的朱總司令。”“朱總司令怎么會向你借錢?”“這是在德國留學時的事。” 工作組不敢怠慢,趕緊層層上報,最后報到了中央。
朱總司令很快回了信,證明確實曾向傅德輝借過100塊大洋。朱德在信中還說,傅德輝是搞科學的,人才難得,不要難為他,要注意發揮他的專長。
朱德曾經多次乘船路過長壽,對高聳于長江北岸的這座名叫長壽的縣城,表現出濃厚的興趣。1926年7月,從蘇聯回國參加北伐革命的朱德,赴四川萬縣動員川軍楊森部易幟以策應北伐,并任楊森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黨代表。11月,朱德和楊闇公、劉伯承共同組成中共重慶地委軍事委員會,策劃在瀘州、順慶(今南充)舉行武裝起義。在這期間,朱德和他的戰友們頻繁乘船往來于萬縣和重慶之間。
三十多年過去,彈指一揮間。1963年4月3日。朱老總終于踏上了長壽這塊熟悉而陌生的土地。
這天上午,朱老總乘坐的新華輪,由重慶朝天門碼頭駛達長壽羊角堡碼頭。年過七旬的朱老總身著藍呢子中山服,頭戴藍色解放帽,手持拐杖,精神矍鑠,笑容滿面,和諧可親。朱老總走下船來,爬上羊角堡碼頭,乘車直達獅子灘外賓招待所(獅子山莊)。
在外賓招待所,朱老總聽取了獅子灘電站和長壽湖漁場負責同志有關龍溪河全河流域水力資源開發、長壽湖漁場建設情況的匯極,隨后視察了獅子灘電站工程和長壽湖農場,游覽了獅子灘大壩、六角亭和長壽湖風光。朱老總對獅子灘電站建設和龍溪河水力資源開發,以及長壽湖漁場建設,感到十分滿意,并對發電站建設、龍溪河水力資源和長壽湖的的綜合開發利用,做了指示和要求。
時值三年自然災害后不久,長壽縣的經濟恢復發展和長壽人民的生活狀況怎么樣,牽動著朱老總的心。4日中午,朱老總利用吃午飯的時候,特地請中共長壽縣委書記紀俊儀一道吃午飯,想從中了解這方面的情況。
朱老總的午飯四菜一湯,十分簡單。他一邊吃飯,一邊同紀俊儀談了起來。朱老總問紀俊儀:“長壽縣這個名字很好,是怎么得來的?有多少人口、多大面積、主產什么、有沒有特產?”紀俊儀一一作答。朱老總又問:“長壽縣的經濟恢復發展怎么樣,群眾生活還有沒有困難?”紀俊儀回答:“現在的經濟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已有很大的恢復和發展,基本上達到了三年災害前的水平。但有的地方、有的群眾,生活還有困難”。聽了紀俊儀的答話,朱老總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共產黨是農村走出來的,要重視農村的工作,關心農民的生活。”
5日上午,朱老總一行乘車離開獅子灘、長壽湖,返回長壽縣城。然而,朱老總的心還在牽掛著長壽縣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他決定親自深入農村和農戶家庭看看。當車行駛到獅子灘發電站廠房大門拐彎處時,朱老總突然叫住駕駛員停了車。同車的朱老總秘書和隨行陪同人員、保衛人員,不知出了什么事情,感到十分緊張。沒等人們回過神來,朱老總已經從車上走了下來,徑直向附近的一家農戶走去。人們只好緊隨朱老總走進了這家農戶家里。
這家農戶的主人名叫但淑明,一副年輕的農家婦女打扮。看見一位慈祥的老人帶著一群人走進屋里來,不知有什么事,感到不知所措,只是急忙迎上前去,招呼客人們坐下。朱老總笑容滿面地以純正的四川話詢問主人的姓名、家里有多少人、生活怎么樣?但淑明一一地作了回答。當朱老總得知但淑明的丈夫正在部隊參軍服役時,高興地對但淑明說:“啊,是軍屬,光榮啦!”隨后,朱老總察看了但淑明的家里存放糧食的家具擺設,滿意地對但淑明說:“有啥子困難和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告訴干部和組織,組織上會幫助你解決困難的?!苯又?,朱老總請但淑明叫來生產隊長,問生產隊有多少戶社員,生產搞的怎么樣,群眾生活好不好。此時,進屋觀望的群眾已越來越多。突然,有人發現墻壁上貼著朱老總畫像,與來的這位老人完全相像,便放聲喊了起來:“朱老總來了!”附近的群眾聽見喊聲,一齊涌向但淑明家里。朱老總站起身來,一一向大家打招呼:“鄉親們好!”隨后,登上汽車回到長壽河街。
朱德乘坐的汽車抵達河街新橋的時候,忽然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不知怎么回事,一輛牛拉車突然橫跨在新橋上,擋住的車輛行駛的道路,怎么也拉不開。負責警衛的同志和隨行人員非常緊張,一時也不知所措。朱老總心平氣和地走下車來,一路步行走向等候在大碼頭的輪船。
在船上會議室里,朱老總又和紀俊儀擺談起來。朱老總說:“剛才我在路上訪問的那家農家戶,軍屬,思想好,精神狀態也很好。就是生活上還有點困難,你們要多關心一下。”說完,朱老總問紀俊儀長壽縣農村供銷社發展的情況:全縣農村是否都建立了供銷社組織,農民是否都入了股,分紅了沒有,供銷社經營些什么,效益好不好?聽了紀俊儀的回答和匯報后,朱老總語重心長地說:“農村供銷社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太重要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群眾的吃、穿、用都靠它。你們一定要把農村供銷社辦好。我一路上都在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共產黨是從農村打出來的,現在更應關心農村,關心農民!”
12時許,一聲汽笛長鳴,朱老總乘坐的新華輪,徐徐駛離河街大碼頭,返回重慶。
朱老總對長壽之行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特別是對長壽湖、獅子灘的開發建設,對長壽得名的原因,對長壽的農業生產,朱老總的印象極其深刻。
很多年以后,我們才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出版的《朱德詩詞集》中,發現了朱德長壽之行的三首詩。
1963年4月7日,正在重慶考察的朱老總在下榻的潘家坪渝州賓館寫下了《獅子灘電站》詩一首:
龍溪河上獅子灘,四級階梯一水源。
利用層層修電站,功成恰是躍進年。
1963年4月13日、14日,朱老總即將離開重慶赴成都考察前,又寫下了《長壽縣》詩二首:
其一
長江北岸長壽縣,九十老人尋常見。
七十老人不稀罕,百歲老人仍康健。
其二
長壽多年栽榨菜,行中間種生長來。
家家遍種培植好,供獻人間美味開。
2011年5月3日
|